网站首页

    [光明日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人才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04日 09:41发布者:谢晓浏览次数:

            《光明日报》(2018年7月4日)又是一年毕业季,今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一批特殊的学生毕业了。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丝绸之路学院首届本科、硕士和博士生毕业,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和也门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99名留学生被授予学位。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据统计,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推动下,2017年巴基斯坦吸引中国投资达11.85亿美元,占我国直接投资的近50%。”温暖是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谈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力时,他说:“对面临基础设施升级挑战的巴基斯坦来说,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中是现阶段发展必须要走的路。”

            为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需求、服务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人才储备工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2014年12月成立了丝绸之路学院,意在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培养基地。

            2015年9月,中国与约旦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约旦哈希姆王国高等教育与科研部关于合作建设高等教育机构的框架协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为中国、约旦两国政府高等教育合作计划——“中约大学”建设的中方合作院校。协议签署以来,“中约大学”境内校区规划已经立项并逐步实施,配套的师资和课程建设已经完成。2017年,“中约大学”首批招收的约旦籍本科生已进入预科学习阶段。

            当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每年有在校留学生1000多人次,学历生占比80%,研究生占学历生比例88.8%,国别109个,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占比达50.4%。学校已经构建了完善的来华留学教育可持续发展体系,以及科学规范的培养和管理体制机制。

            2014年,欧阳鸿飞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从东帝汶来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2016年,我跟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志愿者团队——‘山中花儿爱心组学团’去广西南坡县支教,通过打手鼓、绘画,带孩子们去认识我们国家的文化。在支教的实践中,我有机会去拜访当地的家庭,更深地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地的生活方式。”该校为高端教育培养以及人才的交流、沟通搭建了平台,成为增进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该校也高度重视文化交流和融合,设置了“中国故事讲堂”等系列公选课程与系列活动。

            围绕“一带一路”沿线相关领域深度发展的建设需求和人才需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提出了金色、蓝色、绿色的“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金色“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培养地质、土木、道路和桥梁等基础建设和工程技术高层次国际化人才;蓝色“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方案,主要针对资源能源开发利用的需求,主要培养石油工程、资源勘探、环境科学等领域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绿色“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培养经济管理、金融服务等领域高层次人才,致力于服务全面贸易往来的需求。

            来自蒙古的留学生涂慧,正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攻读工商管理本科学位。“这个专业的优势在于,以后我可以有机会进入国家机构和公共行政部门工作。我们国家的企业目前正在蓬勃发展,学习这个专业,成为这个行业中优秀的领军人才,我就能为我们国家更多的人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为蒙古和中国建立长久的友好关系与共同发展服务。我相信自己的未来一定会很美好。”

            学成回国后为国家建设服务,是大多数留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选择。为此,学校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调中心、南京地调中心、中海油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合作或签订了《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合作协议》,校企合作不仅为留学生提供了教学实习机会,同时,为留学生学成毕业后提供就业帮助,使他们可以直接参与到国家建设工作中去。

            “我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成为一个很优秀的管理专业的科学研究人才。”越南留学生阮明月来中国学习已有两年了,对于未来她充满憧憬,“将来学成之后回国,一定能为越南和中国在科学教育与国际交流领域作出贡献。”

    (本报见习记者 姚亚奇 本报记者 夏静)